《满江红》、《梦华录》、《知否》……等大热影视作品热播,带火了宋人的生活,也引发了大家对宋朝美食的关注!

自古文人爱食蟹,宋代尤为偏爱,蟹料理也是花样繁多
东晋毕卓曾放言:“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船中,便足了一生矣”;
北宋词人苏舜钦说:“蟹之肥美,抵得上江山之美”;
清代文学家李渔一生为蟹痴狂,“终生一日皆不能忘之”;
《红楼梦》中,曹雪芹将一场蟹宴写得悠哉悠哉,诗情画意,简直招人嫉妒;
最“坏”的要数蔡澜了,把全世界的蟹之美味吃尽了、写完了,徒留人吸着口水羡慕……
自古以来,或许有人不喜牛羊肉,但鲜少有人不爱蟹的。
而花小蟹就爱在蟹料理上下功夫,于是便有了蟹的百般滋味……


螃蟹醉食,是吃的最高境界。蒸:最能保持蟹的鲜。湖里捞出蟹来,不做太多烹饪,只加入合宜的醉料佐味,鲜凉入口馋煞人。
花小蟹醉蟹:一分醉三方甜七分冰冰鲜!

因为担心冬天没有螃蟹吃,李渔就想了个办法,让人将蟹醉起来,存在坛子里,即为“醉蟹”。
今天的醉蟹,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李渔看到这里又要笑了:我之食醉蟹可又早了100多年哩。生食对蟹的品质要求极高,且生蟹易存活寄生虫,尝一口鲜罢了,最好不要多吃。而花小蟹改良创新后的熟醉蟹就不同了
花小蟹“熟醉”也有讲究。首先得选那膘肥体健样貌好的河蟹或湖蟹,在水里先给它圈养起来“排排毒”,再蒸制熟后置入容器中。26味香料5小时熬汁,2两以上大闸蟹,48小时冷藏冰醉。

取花小蟹熟醉蟹放在盘中,栩栩如生。揭开蟹螯盖,扯一丝雪白蟹肉入口,细腻肉质包裹的花雕酒香在唇齿间蔓延开来,人醉蟹,蟹醉人。
李渔若尝到,那便要欲罢不能了!

猪肉可以红烧,可做馅料,还可做成排骨与卤肉。
蟹肉, 能有多少种可能呢?
与之相配便是千古绝配。


花小蟹最性感的蟹味大概要数这一个蟹黄小笼包。那如菊花绽放的美妙十八个褶皱,那吹弹可破的皮子,那摇摇诱惑的小笼包汤汁,单看,便已让人心驰神醉。
不禁又开始疑惑,那柔软的汤汁究竟是怎么到这薄薄的皮子里的呢?
这无锡小笼包的制作工序据说有三十几道。首先是汤汁,先将猪的厚皮以文火煨至完全溶解,再取新鲜的蟹黄和剁碎的猪腿肉,辅以熬好的秘制汤汁等放入猪皮胶冻中。待蒸熟,那脂膏浓厚的胶冻便溶为汤汁了。

蟹黄小笼包的蒸制也不得敷衍,定要专心致志,时间误差不得超过5秒钟,否则便坏了味道。
吃的时候,秘诀是“轻轻提、慢慢移、先开窗、后吮汤”。牙齿轻轻咬开一个小口,薄皮乍破,汤汁涌入口中,蟹香、肉香,如舌尖上的盛宴。

春味:花小蟹蟹粉鲜肉青团团
花小蟹大师的智慧,将蟹味延伸到了精致的江南点心,延伸到了当下春季的味道。
一席麦青绿,一味蟹黄鲜,这便是真江南!
爱了、爱了!

花小蟹复苏北宋的秃黄油,是南方方言秃字读忒(tēi),是“只有”或“独有”的意思。
“秃黄油”可以理解成一味浇头。以纯粹的母蟹蟹黄为原料,爆香之后,再用黄酒、荤油焖透。其中不掺杂一丝蟹肉、蟹膏,正因为纯粹,秃黄油才非常珍贵。
其实秃黄油最开始发明出来,是因为人们想要长久地保存蟹黄、蟹膏,以便蟹季过后,仍能享用一口纯粹的蟹味。
花小蟹秃黄油在手,便有了把握美味的秘密武器,可制秃黄油拌饭,秃黄油拌面,秃黄油豆腐……在秃黄油的包裹下,米、面的口感都变得浓厚、蟹香,吃一口就不想停下来……

关于蟹的各般味道,一天一夜都说不完:椒盐蟹、葱油蟹、盐焗蟹、咖喱蟹……中国人的“吃货”本性与钻研精神在一只蟹上暴露无遗。
百般蟹味,百般人生。那一口最美味,往往是与我们人生中最柔软的情感经历相关联的。
你最爱的花小蟹蟹味,又是哪一口呢?
发表回复